-
盐城企业率先申领中韩优惠原产地证 开放发展添新动能
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后,盐城市4家企业通过线上签证系统成功申领全国首批中韩优惠原产地证,获得关税减免,成为政策红利的首批受益者。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盐城在对韩经贸合作中的前沿地位,也为当地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首批原产地证落地,政策红利即时释放。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江苏兄弟维生素有限公司通过中国贸促会原产地证书网上签证系统,为其维生素B1产品成功申请中韩优惠原产地证。此次盐城市共有4家企业同步获得全国首批证书,享受首轮关税减免,直接降低了出口成本,提升了产品在韩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这是中韩自贸协定实施后,地方企业快速响应政策、抢占市场先机的生动实践,标志着盐城对韩贸易便利化水平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对韩合作基础深厚,产业协同优势显著。盐城市作为全国韩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吸引近千家韩资企业落户,总投资规模较大,年对韩贸易额达数十亿美元,韩国持续保持盐城市最大外资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此前,盐城市被确定为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这一重要定位为两地深化产业合作、拓展经贸空间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盐城市打造对韩合作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韩产业园加速建设,开放平台能级提升。围绕中韩产业园建设,盐城市正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招商和对韩合作机制完善等重点工作。产业园聚焦汽车、新能源汽车、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健康美容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吸引更多韩资优质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随着中韩自贸协定效应持续释放,产业园将成为集聚高端产业、促进技术交流、深化经贸合作的核心载体,进一步提升盐城市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四、企业转型与民生实惠双丰收,共享开放发展成果。政策红利不仅惠及外贸企业,更推动企业在与韩国企业的竞争合作中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协定带来的民生福利同步显现,根据协定税率表,韩国中药材天麻、党参,农产品大豆、燕麦等1649个税目商品自协定生效起实现零关税(其中691个商品此前已实施零税率),盐城市民无需出境即可购买到价格更实惠的韩国商品,生活品质得到切实提升。
2025-09-05
-
盐城打造国家杂交水稻种源基地 驱动农业现代化新引擎
盐城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成功构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矩阵,其生产基地规模与技术体系辐射南中国十余省份。在农业部门最新授牌的国家级制种基地中,盐城市及下辖四个县级单位以其全产业链优势位列核心集群,标志着该区域在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关键支点作用。 一、政策赋能夯实种业根基 盐城市依托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编制专项产业规划,设立种业发展基金吸引生物育种企业落地。通过建设种质资源库与分子育种平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地方政府配套出台制种保险补贴、土地流转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该市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测试站,制定水稻种子生产操作规范,推动标准化制种示范区建设。 二、技术创新构建核心壁垒 建立双链融合研发机制,以企业为主体整合高校研发资源,成功培育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稻新组合。应用无人机辅助授粉、物联网田间监测、低温烘干线等智能化装备,实现种子纯度达99.5%以上。建设生物育种中试基地,将育种周期缩短27%,年示范推广新品种超300万亩。创新"基地+合作社+订单"模式,带动2.8万农户增收。 三、产业协同升级基础设施 建成涵盖种子加工园、冷链物流中心、质量检测站的产业综合体,配置每小时20吨处理能力的全自动加工线。沿盐通高铁布局种业物流走廊,实现72小时覆盖南方稻区。构建二维码溯源管理体系,涵盖从亲本繁育到终端销售的23个关键控制点。地方政府投入3亿元改造农田水利系统,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制种田。 四、绿色生产引领行业标准 在稻种基地全域推行生态防控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覆盖率达85%,生物农药应用率提升至70%。创新"水稻-绿肥"轮作体系,土壤有机质年提升0.3个百分点。建成稻种生产水循环系统,节水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40%。基地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年转化稻壳15万吨,形成生物质能源产业链。 五、市场网络保障战略供给 依托国家南繁育种协作网,在琼滇建设育种加代基地。设立种业技术海外推广中心,向东南亚输出种植标准。建成国家级救灾备荒种子库,仓储容量居长江流域首位。构建质量风险预警平台,实时监测南方稻区病虫害动态,近三年累计调度应急用种1200万公斤。 盐城种业集群通过全要素整合,形成涵盖科技创新、规模生产、储运保障的现代种业体系。其基地运行模式被纳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典型方案,示范引领作用正深刻重构我国水稻种业竞争格局。
2025-09-05
-
盐城大丰区划调整释放招商引资新活力推动融合协同发展
近日,国务院批复并省政府通知,盐城市行政区划撤销大丰市设立大丰区,这一变革将为大丰地区注入强劲招商引资动能,促进其高效融入盐城大市区,优化资源配置并增强区域竞争力。整体调整标志盐城城镇化升级,聚焦经济协同、产业升级和民生共享,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石。 一、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源于国务院2024年批复及省政府同期通知,核心内容包括撤销县级大丰市行政单位,设立盐城市大丰区,保留原行政区域边界且区政府驻地确定。这一调整终结了盐城市原有的2区加2县级市和5县格局,转为3区伴1县级市和5县的架构,反映国家层面推动区域一体化战略部署。盐城大市区拓展后,大丰地区正式纳入核心发展圈层,行政壁垒消除利于资源统筹。作为江苏沿海经济带节点,大丰区依托盐城主城区辐射,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站位更突出,体现国家新型城市化导向。 二、 经济层面看,大丰区设立显著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与发展能级。撤市设区后,大丰区可直接共享盐城主城区财政支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及产业规划框架,降低企业入驻门槛。例如,本地新兴产业布局如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集群将受益盐城大市区统一招商平台,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和项目落地。区域要素流动优化,包括土地资源整合、供应链完善和政策配套协同,推动大丰区产业升级转型。此举强化招商引资竞争力,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中心集聚,助力盐城整体经济规模跃升。 三、 发展平台优势得以全面释放,大丰区在融入盐城大市区后形成更高层次战略定位。通过区域行政融合,大丰区可无缝接入盐城主城区统一规划体系,消除原先县级市层级瓶颈。这促进新兴产业链培育,例如依托盐城沿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海洋经济等高端业态。同时,沿海“三港”建设(包括大丰港、射阳港等核心枢纽)获得盐城市级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撑,加速港航一体化工程;城乡统筹机制优化则实现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乡村产业孵化效率。平台升级使大丰区成为区域增长极,支撑盐城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战略。 四、 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核心体现于要素保障与项目驱动效应。作为大丰区,共享盐城大市区行政资源后,新兴项目申报和审批流程简化,可快速引进重大基建工程如智慧交通网络、生态园区建设等。例如,沿海“三港”整合资源后,港口吞吐能力和外贸枢纽功能增强,吸引更多国际物流项目落户,形成复合型增长点。此外,城乡发展统筹推动盐城大市区统一招商引资计划,支持现代农业和科技产业项目,提升大丰区在全省沿海经济带中的辐射力。通过政策协同和要素倾斜,大丰区产业生态链更完善,带动就业和创新活力。 五、 民生改善成为融合关键亮点,教育、卫生、交通、文化及科技资源实现同城共享。撤市设区后,大丰区居民直接接入盐城主城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消除城乡差别化待遇。义务教育机构和三甲级医疗机构共享扩容,提升群众健康和教育水平;交通网络一体化加速城市快速路网建设,缩短大丰区到主城区通勤时间,促进人才流动;文化科技设施整合则丰富群众生活,例如科技馆联合开放提升创新普及率。这强化了“同城待遇”效应,推动社会保障均等化进程,保障民生福祉持续升级。 六、 未来展望聚焦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盐城大市区整体格局优化将激活区域内生动力。大丰区作为新晋城区,可借力盐城主城区战略定位,深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培育低碳经济示范。同时,沿海“三港”联动强化将扩大盐城国际港航竞争力,提升招商引资全球化水平;城乡融合深化促进大丰区乡村振兴,实现全域绿色发展和居民收入均衡增长。盐城整体规划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国家新型城市化目标加速实现,凸显区域枢纽功能完善的长远意义。
2025-09-05
-
大丰审批服务改革助力区域招商引资提速
大丰区通过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显著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创新审批模式不仅缩短了企业办事周期,更通过精准服务机制增强投资吸引力,成为推动区域招商引资的重要支撑。 一、改革试点背景与制度突破 作为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地区,大丰区2023年组建行政审批局,整合23个部门的153项审批权限。通过系统性重构审批体系,打破传统部门壁垒,将市场准入、工程建设等高频事项纳入"一窗通办"范围。在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部署框架下,该区编制标准化办事指南278项,取消重复申报材料126类,实现审批环节压减率42%。 二、全流程服务机制创新 建立"三阶分类"审批模型:常规事项实行窗口即办制,2小时内完成审批出证;专业领域事项启用并联审批通道,组织多部门联合会审;重大投资项目实施"全托式"服务专班跟踪机制。同步开发审批监管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政务大数据系统自动推送办结信息至监管部门,构建"即批即管"闭环体系。改革后企业平均等待时间由原9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 三、市场主体获得感持续提升 创新"政企直通车"服务机制,为重点项目配备专属服务团队。某连锁酒店集团在申请经营许可过程中,体验"一次申报、全程帮办"服务,二十余家分店证照三日办结。制造企业新建厂房审批周期由原45天缩短至15天,工程规划许可实现"零见面审批"。通过季度企业满意度测评显示,审批服务好评率达98.2%,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四、区域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改革红利直接转化为招商竞争力,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37%。在精简前置审批基础上建立"承诺制开工"通道,多个亿元级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长三角某生物科技企业因高效审批体验,将原计划在外省的投资项目调整至大丰。目前已有17家行业龙头企业将快速审批服务列为选择该区投资的关键因素。 五、持续深化改革路线图 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出"无感续证"智能服务系统,首批38类许可证到期自动提醒换发。探索跨境投资"单一窗口"模式,整合外商备案、外汇登记等跨境服务。在数字政府建设框架下,开发审批效能实时监测平台,对超时办理事项自动预警。下一步将深化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推动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协同办理。 该区行政审批改革创新实践为全国县域政务服务改革提供有益参照。通过权力重构与服务再造,不仅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建立起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出新质营商环境竞争力。
2025-09-05
-
大丰市监局创新服务,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大丰市监局创新服务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盐城市大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区域实际,强化政策协同,在招商引资中整合资源优势,助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一、强化产业赋能,构建特色化服务体系。盐城市大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聚焦食品医药产业联动,依托沪苏大丰产业集聚区平台,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该局推出“前中后”全程跟踪机制,为企业提供精准辅导,加速技术转化。例如,针对生物科技领域,组织专家团队助力企业申请国家认证,支持车间智能化改造。政策覆盖从研发到市场,推动产业链由传统向高端跃迁,新增多个高附加值项目落地。 二、深化品牌建设,培育核心竞争力。盐城市大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品牌梯队培育计划,建立分层分类指导体系。通过专题研修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导重点企业申报省级奖项。商标保护工作全面深化,推动本土特色商标国际化注册。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多个国家级平台获批,如热处理装备分技术委员会带动行业规范发展。行动聚焦质量信誉等级提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三、优化监管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盐城市大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改革执法模式,推进跨部门联合抽查机制,减少重复干扰。对新兴民企采用包容监管,如四新经济领域,简化准入流程。搭建服务平台,落实检验减费政策,降低运营成本。融资渠道拓宽,整合动产抵押和知识产权质押,解决企业资金难题。服务覆盖初创期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持,助推技术创新转化。 四、推动标准创新,提升产业规范化水平。盐城市大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主导制定行业规范。跨区域合作加强,协调资源促进技术互通。绿色认证机制完善,引导循环经济试点,助力低碳转型。行动注重国际标准对接,增强出口竞争力,为区域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奠定基础。 五、夯实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生态。盐城市大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全链条保护网络,包括专利快速审查和纠纷调解机制。培训企业提升知识产权意识,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政策扶持覆盖研发到产业化,激励原创技术突破。成效显著,多个领域创新项目加速落地,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 盐城市大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多维施策彰显担当,全面服务经济新格局,成果丰硕。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该局将继续深化区域协作,引领转型升级新路径,确保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2025-09-05
-
大丰高新区:产业赋能构筑活力新城蓝图
在招商引资的战略驱动下,大丰高新区正以高质量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为抓手,推进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为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城注入强劲动力。这一进程聚焦电子信息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并通过创新机制夯实发展基础,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飞跃,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一、产业是新区崛起的根本支撑。盐城市大丰高新区聚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主导领域,将招商引资重心锁定于龙头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以此推动智能终端和数据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园区通过深化招商载体建设,例如高规格打造的智能终端产业园与大数据集聚区,吸引产业链企业入驻,营造高效投资环境,并在服务体系规范化上持续创新。这有效形成了产业生态链,促进集群效应,为新区实力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园区在主题招商中强化配套协作,努力实现裂变式增长,确保招商引资策略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量。 二、载体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盐城市大丰高新区着力优化智能终端产业园和丰联创智5G产业区的建设水平,通过前瞻性规划扩展发展空间。载体功能与能力同步提升,助力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孵化和落地。在招商引资进程中,园区注重营造良好投资氛围,推动企业合作与技术共享,以此拓展载体承载能力。这些举措为产业链配套提供了物理支撑,确保产业赋能战略稳步推进,并加速项目成果转化。 三、产城融合策略是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力量。盐城市大丰高新区依托健康小镇、金融小镇和文化小镇三大板块,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高端资源,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健康小镇整合区域医疗优势与外部康养元素,打造专业化康养品牌;金融小镇汇聚金融服务机构,为新经济模式注入金融活力;文化小镇则以系统化运营为核心,推动文创与会展经济,塑造城市文化地标。这一融合不仅丰富了城市底蕴,还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多样业态入驻,实现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升级,增强魅力新区形象。 四、创新驱动成为新区活力增长的核心引擎。盐城市大丰高新区将人才引进和团队协作置于首位,通过建立常态沟通机制促进技术交流与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在此环节扮演枢纽角色,吸引高端人才参与园区管理,实现技术与团队的协同成长。园区还出台激励性考核机制,深挖创新潜力,提升发展动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这一创新战略强化了发展后劲,助力新区向活力高效方向迈进,确保招商引资成果与创新目标有机结合。 五、综合施策下,大丰高新区致力于打造实力、魅力与活力兼具的现代化新区。招商引资作为主线贯穿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全过程,促进电子信息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载体升级与产城融合策略协同发力,夯实了新区核心竞争力,而创新机制则为可持续增长提供制度保障。展望未来,盐城市大丰高新区将持续优化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多元主体,推动活力新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区域经济注入崭新动力。
2025-09-05
-
盐城大丰经开区科创园跻身国家“火炬计划” 打造区域创新引擎
近日,盐城大丰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园(以下简称“大丰经开区科创园”)成功入选国家环境建设类“火炬计划”立项名单,成为盐城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园区。这一成果不仅是对园区在科技创新服务、招商引资等方面工作的肯定,更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标志着盐城在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上迈出关键一步。 一、国家“火炬计划”赋能区域创新,盐城唯一入选园区彰显示范价值 国家“火炬计划”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由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始终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改革开放总方针”为宗旨,聚焦发挥科技力量优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根据部署,国家“火炬计划”重点支持产业化环境建设项目、产业化示范项目、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体系等四类项目,其中产业化环境建设项目旨在支持区域围绕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开展关键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丰经开区科创园此次入选,正是其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成效的集中体现,作为盐城市唯一入选园区,将为周边区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发展经验。 二、校地协同搭建服务平台,全链条支撑企业科技创新 为破解企业创新资源不足、产学研对接不畅等难题,大丰经开区科创园持续深化与盐城本地高校的战略合作,共建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整合高校科研设备、人才智力等资源,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周期的服务体系:在基础支撑层面,提供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在质量保障层面,开展专业检验检测服务,助力企业产品符合行业标准与市场需求;在智力支持层面,通过信息数据共享、技术培训课程等形式,提升企业研发人员专业能力;在核心攻关层面,针对企业技术瓶颈,组织高校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此外,平台还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场地支持等“一站式”服务,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 三、构建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根基 除校地合作平台外,大丰经开区科创园着力构建“政策扶持+孵化培育+产业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在政策层面,园区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对入驻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团队给予租金减免、研发补贴等支持,降低创新门槛;在孵化培育层面,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从项目构思到市场推广的全流程指导;在产业协同层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推动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服务机构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高效流动,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化”的良性循环。通过多维度发力,园区已成为盐城北部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 四、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引领区域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 此次入选国家“火炬计划”,为大丰经开区科创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规划,园区将依托“火炬计划”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服务平台功能,重点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计划建成若干个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园区将积极争取国拨经费支持,用于平台设备升级、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持续增强服务效能。从区域发展来看,该园的升级发展将有效提升盐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及创新资源向大丰集聚,为当地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强大支撑,助力盐城打造长三角北翼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025-09-03
-
盐城新增5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赋能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盐城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近日,盐城市5家企事业单位成功获批设立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标志着区域产学研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此次获批单位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产业,将进一步推动盐城市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一、创新平台扩容提质 助力苏北人才高地建设 此次获批的5家单位包括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医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江苏国瑞液压有限公司和江苏苏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位于盐城市大丰区、建湖县和盐都区。这是盐城市连续第三年在省级博士后基地评选中获批数量位居苏北首位,凸显区域在高端人才载体建设方面的领先优势。 二、多领域协同布局 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 盐城市现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0个,覆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制药等12个重点领域。以江苏金风科技为例,该企业作为风电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博士后基地已与多所高校联合开展海上风电关键技术攻关;而生物医学技术研究院则聚焦肿瘤早筛技术转化,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的创新闭环。 三、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赋能产业升级 据统计,盐城市博士后工作站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百名,产生发明专利逾200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达63%。江苏森威精锻通过博士后项目开发的精密锻件成型技术,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江苏国瑞液压的液压元件研发成果则填补了国内工程机械核心部件空白。这些创新成果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增长超15亿元。 四、政策服务双轮驱动 打造最优创新生态 盐城市通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起覆盖人才引进、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政策体系。对新建博士后基地给予专项资助,并建立"校企双导师"培养机制。同时搭建技术转移中心等配套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形成"平台聚才-项目育才-产业用才"的良性循环。 当前,盐城市正以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为抓手,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未来将持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创新联合体,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09-03
-
盐城构筑现代农业高地引领区域发展
盐城市近年来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融合科技创新和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全域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提档、产业集群发展和富民效应提升,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为区域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集成驱动建设布局 以系统规划为先导,盐城在全市范围科学布局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市级层面出台专项发展规划及配套扶持政策,明确土地集约利用、财政奖补、金融支持等保障措施。辖下县区结合资源禀赋差异化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配套、主体培育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该市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对成功创建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的县区给予倾斜支持,同时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项目资源向园区集聚,构建起多层次政策支撑体系。 二、聚焦全产业链培育夯实主体支撑 盐城突出农业招商引资的核心地位,瞄准设施农业、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智慧农业等领域重点发力。通过建立市域统筹的农业招商项目库,创新"链主企业+园区平台"招商模式,成功吸引一批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同步推进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入园发展设施果蔬、生态养殖等高效农业。在射阳、东台等地形成的"加工企业在园区、生产基地在周边、技术服务全覆盖"的产业协作模式,有效提升园区全链条增值能力。 三、深化科技赋能提升园区现代化水平 园区普遍建成物联网管理平台,推广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装备普及率达82%。盐城推动农科教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引进农业科技转化项目近40项。在阜宁、亭湖等县区,农业园区配套建设种苗繁育中心和质量溯源体系,实现主要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超90%。该市还积极探索"农业云"大数据应用,建成智慧农业服务调度中心,为园区提供病虫害预警、市场分析等精准服务,科技贡献率突破65%。 四、健全联农机制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创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多元利益联结方式,盐城农业园区直接带动16万农户增收。通过建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年均开展设施栽培、电商营销等技能培训8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比例居江苏省前列。在大丰、滨海等地形成的"园区就业+庭院经济"融合模式,帮助农户获得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经营收益等多重收入。该市农业园区辐射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3.8%,有力印证了产业富民的实际成效。 盐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系统化的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起科技驱动、三产融合、多方共赢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范式,成为引领长三角北翼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增长极。其以园区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以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路径,为我国同类地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09-02
-
大丰港城融合发展构筑海港新核心
大丰港城管委会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加速城市连片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海港新城。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产业集聚和旅游提升,港城承载力持续增强,吸引多领域投资落地,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港城格林豪泰酒店即将运营,提供180间客房及餐饮服务,增强综合功能。公共租赁房二期工程等居住项目快速推进,满足人口增长需求。道路网络优化中,上海港路背景林工程已完成交付,日月湖大道北延段正加快建设。新增港城生活给水配套工程和大丰港客运站等项目启动实施,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中央商务城等“三城”建设同步进行,打造高效商务环境。这些举措大幅提升港城交通和生活便利度,为人口集聚和产业落地提供支撑。 二、推动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敦煌网网上丝绸之路江苏运营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形成电子商务集群。现代居家养老产业探索融合医疗、健身、旅游等多维度模式,河北华林集团培训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为港城经济增添内生动力。精品酒店和文化项目如中万博物馆的落地,丰富商业元素。通过以商引商等方式精准招商,吸引新兴产业投资,构建多元化产业链条,加速产城一体化进程。 三、旅游驱动人气聚集及业态升级。重点打造蓝色旅游体系,日月湖旅游度假区瞄准国家级目标,突出海洋世界、海盗王国等特色板块,强化景点吸引力。日月湖低空休闲运动项目启动,人工沙滩和汽车试验场工业旅游加速开发,丰富游乐内容。港城生态旅游发展持续推进,日月湖疏浚加深工程拓展水上游乐功能。海鲜美食城重焕生机,新增多家海鲜馆,强化文旅消费链条。这些措施带动港城旅游人气飙升,夯实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品牌。 四、构建开放协同发展新格局。港城管委会坚持项目化工程化推进策略,完善城市框架体量。港城小学和教育资源整合增强公共服务能力。锦城110千伏变电所等基础工程竣工保障电力供应。森林小镇生态植树工程等绿色项目有序开展,优化生态环境。青岛港路北延段等道路工程提升通勤效率。通过整合行政资源、发展新兴产业,港城突破带动港口和临港产业链升级,实现区域经济高效联动。
2025-09-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